在工业领域,石墨素有“工业黑金”的美誉,作为战略性矿产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对石墨的刚性需求愈发强劲。然而,在全国范围内地质勘查力度不断加大加深的背景下,找矿难度也在持续攀升。令人惊喜的是,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义哈德地区坝上草原那厚厚的冻土层下,竟隐匿着价值连城的“工业黑金”。“十四五”期间,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将石墨矿列为主攻战略性矿种,2021年、2023年先后在该地区组织开展两期普查工作,累计投入资金833万元、新增石墨资源量450余万吨,取得找矿重大突破。
该项目由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承担(以下简称“地质六队”),他们凭借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始终坚守“多找矿、找大矿”的初心使命,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寻宝记”。
火眼金睛,锁定“黑金”藏身地
2020年冬,地质六队基于以往工作中积累的丰富数据成果,凭借深厚的专业优势,迅速组建起一支精干的技术团队,毅然挺进人迹罕至的张北坝上,前往义哈德开展石墨矿实地踏勘。
此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两大棘手难题:其一,工作区第四系覆盖极为严重,基岩露头极为稀少,矿化信息更是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其二,当地的严寒天气低至零下20摄氏度,呵气成冰,给野外作业带来了极大的生理和心理挑战。
但地质六队的队员们也手握四大“法宝”——地球物理“天眼系统”,能够穿透地表,探测地下深处的地质结构;长期野外工作练就的“火眼金睛”,使他们能从细微之处发现常人难以察觉的地质线索;洛阳铲 + 手持钻组合“黑科技”,轻便灵活,适合第四系覆盖严重的坝上作业;还有传承60余年的找矿“经验数据库”,其中蕴含着无数前辈的智慧结晶。
在长期的勘查工作中,面对复杂繁多的数据,他们就像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抽丝剥茧般从中找出关键信息,让真相无处遁形。何种岩石可能蕴藏矿藏?何种地貌伴随着石墨矿藏?走向、厚度又该如何测算?这些问题在他们心中都有着清晰的判断。
“一个矿化点也不能错过!”当时的项目负责人苏锐带领项目组,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对每个矿化点和异常带都追索到底。他们通过综合地质背景研究,巧妙运用地球物理勘查、矿石识别与采样等多种手段,在覆盖层厚达数米的坝上草原,犹如侦探破案般追踪每一处矿化痕迹。哪怕是一片颜色稍显异样的土壤,一块纹理独特的岩石,他们都不放过。终于,在看似平常的地表下,发现了石墨矿脉的“蛛丝马迹”。
发现线索后,地质六队并未贸然行动。他们邀请业内权威专家多次深入研讨,从地质构造、物化探数据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专家们围坐在一起,对着一张张地质图、一份份数据报告,展开激烈的讨论。经过反复论证,他们最终证实该地区蕴含石墨矿矿产资源。2021年伊始,地质六队马不停蹄地组建技术人员,赴张北县全面开展义哈德石墨矿三面井矿段地质普查项目。
大胆创新,叩开矿脉神秘门
三面井矿段内第四系覆盖严重,厚度约数米深,探槽施工难度较大。项目组依据矿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动脑筋,改进找矿方法、设备和工艺。在不改变项目目的任务的情况下,他们经过反复权衡,创新性地将洛阳铲和手持钻运用于第四系覆盖区填图及剖面测量工作中,直接解决了第四系覆盖严重的问题,高效完成既定工作量,为迅速划定含石墨矿层近地表位置提供了有力支撑。
石墨矿层分布极为复杂,传统采样方法弊端显著。因技术局限,在面对蜿蜒交错、深浅不一的矿层时,项目人员常常遗漏关键层位,致使资源量估算偏差较大,为后续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为攻克这一难题,项目组大胆创新,充分利用机电测井技术。该技术凭借高精度定位系统,能精准锁定矿层位置,结合实时数据分析,对矿层进行精细分层采样,保证每一层位的样品都被完整采集。不仅如此,项目组还时刻关注采样进程,依据不同矿层特性和前期采样结果,动态调整采样策略,进一步提高了采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数据记录同样容不得半点马虎。无论是野外的地质素描,还是仪器测量的数据,队员们都会在第一时间记录下来。哪怕是在狂风呼啸的野外,他们也要用身体挡住风沙,确保记录清晰、准确。回到驻地后,还会对当天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与之前的数据进行对比,不放过任何一个异常点。他们深知,自己的每一次采样、每一次记录,都可能成为开启该地区矿产资源宝库的“钥匙”。
从风冷似刀的初春,到天寒地冻的凛冬,整整一年,队员们始终坚守在张北县义哈德石墨矿的勘查一线,面对困难,他们咬牙坚持。
终于,所有的努力都迎来了回报。2022年6月,项目顺利通过评审,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来——张北县义哈德石墨矿三面井矿段新增推断石墨矿物量130余万吨!
成果令人欣喜,地质六队乘胜追击,迅速提交申报张北县义哈德石墨矿地质普查(续作)项目。凭借前期扎实的工作和出色的成果,该项目顺利通过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审批,为后续的勘查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绝地反击,攻克钻孔布设难题
续作项目中,地质六队进一步扩大了张北县的找矿区域。他们通过对张汉营矿段、三面井矿段开展钻探、物探等工作,初步查明了张汉营矿段与三面井矿段石墨矿体的空间关系。随后,项目组以扩大矿床规模、疏理两矿段空间关系为目标,以钻探工程配合电法测量,对张汉营矿段、三面井矿段的石墨矿体进行系统及深部工程控制,以期实现新的找矿突破。
2023年,在续作项目实施7个月后,项目组遭遇了“困难关卡”。当激电异常测量未见明显低阻高极化异常,机动钻探孔位该如何定位?这一难题如同一座大山,横亘在项目组面前。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绝不轻言放弃!”现任项目负责人张东萌迅速提出解决思路:邀请省专家库专家“紧急会诊”、技术模拟布孔方案。
专家们接到邀请后,迅速从各地赶来,多部门齐聚一堂,召开研讨会。大家将遇到的问题掰开了说、揉碎了讲,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专家们凭借丰富的经验,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个假设和解决方案。项目组的技术人员则认真聆听,详细记录,与专家展开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经过长达数小时的激烈讨论,终于确定了新的布孔方案。队员们分成多个小组,24小时轮流开展钻探施工作业。他们争分夺秒,仅在6个月的时间里,便高质量地完成了钻探任务。最终,所有钻孔见矿效果均达预期,并新增推断石墨矿物量320余万吨,已达大型石墨矿床规模!
经过近3年艰苦卓绝的普查工作,义哈德全区共新增推断石墨矿物量450余万吨。该项目物探专题获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2024年度科技奖“地球物理工程奖银奖”。
据悉,张北县义哈德石墨矿普查(2025年度续作)项目已获审批。地质六队总工程师王瑞光表示:“新的一年,我们的续作项目将继续进行,力争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作出新的更大作为。”地质六队的队员们将继续怀揣着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续写属于他们的找矿传奇。(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