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色金属资源发展现状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对保障社会民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钢铁材料作为人类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用量最大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其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改变。黑色金属矿产资源和废钢资源作为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料,是钢铁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
黑色金属矿产资源包括铁矿、锰矿、铬矿、钒矿和钛矿五种矿产,其中铁矿产量和产值占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的 90% 以上,而且铁矿也是影响钢铁工业发展最重要的铁素资源;废钢是可以替代铁矿的重要钢铁原料,废钢资源的供给强度直接影响钢铁工业对铁矿资源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主要围绕铁矿和废钢这两种铁素资源开展。
(一)铁矿资源储量丰富
从查明铁矿资源储量 [1] 来看,截至 2017 年年底,全国查明保有铁矿资源储量为 8.489×10 10 t,铁矿区为 4790 个,平均铁品位为 31.5%(见图 1)。2005—2017 年,新发现的大中型铁矿(资源量超过 5×10 7 t)产地有 80 多处,查明资源量增长了42.9%,但储量却下降了 58.7%。
图 1 中国铁矿资源查明储量和储量变化情况
(二)铁矿产量大幅提高
从我国铁矿石原矿生产情况来看,2014 年铁矿石原矿产量最高达到 1.514×10 9 t,2015 年较 2014年 下 降 7.7%,2016 年 又 较 2015 年 下 降 3.01%,2017 年国内铁矿石原矿产量仅为 1.229×10 9 t(见图 2);2005—2017 年间,累计生产铁矿石原矿量为 1.379×10 10 t,折合成品矿为 3.83×10 9 t(选矿比 3.6)。
图 2 中国铁矿石原矿产量变化情况
(三)铁矿产业结构有所优化
2017 年年底,国内规模以上冶金矿山企业共1523 家,全年退出企业达 355 家,近 3 年累计退出 1739 家,减少 52.51%,而铁矿石产量只减少约 1.5×10 8 t,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产业结构有所优化(见图 3)。
图 3 近年来铁矿企业数量变化情况
据 2017 年全国非油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统计年报 [2] 统计,2017 年年底全国铁矿采矿权数量为3736 个,原矿产量为 5.672×10 8 t(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为 1.229×10 9 t);其中大型矿山共 180 个,占矿山数量的 4.65%,原矿产量为 4.261×10 8 t,占原矿产量的 81.48%;中型矿山共 421 个,占矿山数量的 10.31%,原矿产量为 1.02×10 8 t,占原矿产量的 11.42%;小型及小矿点共 3135 个,占矿山数量的 85.04%,原矿产量仅为 3.913×10 7 t,仅占原矿产量的 7.10%(见图 4)。
图 4 2017 年铁矿企业类型分布
(四)铁矿石进口量屡创新高,对外依存度接近九成
2003 年,中国进口铁矿石共计 1.48×10 8 t,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随后每年以两位数的增幅不断上升,2016 年进口铁矿石量首次突破 1×10 9 t,达到 1.024×10 9 t,2017 年则达到了1.075×10 9 t。
2005 年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为 39%,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钢铁产能也迅速增长,致使铁矿石资源需求量不断加大,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也连年攀升,在 2009 年竟然达到了 69%,2017 年更是达到 89.29%,当前,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已接近 90%,严重影响钢铁产业经济安全。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一直到 21 世纪初国际铁矿石价格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维持在约20美元/t,但 2003 年进口铁矿石年均价格为 32.79 美元 /t,比上年上涨了 31.16%。此后国际铁矿石价格开启了连年大幅上涨模式,至 2008 年中国进口铁矿石年均价格高达 136.20 美元 /t,是 2003 年价格的4.2 倍。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2009 年国际铁矿石价格出现大幅回调,我国进口铁矿石的年均价格为 79.87 美元 /t,比 2008 年下降了 41.36%。
随着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需要,铁矿石进口量不断攀升,世界铁矿石供应商凭借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在世界铁矿石贸易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操纵市场价格,致使世界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涨。2010年,世界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以及力拓公司提出将铁矿石报价在 2009 年的价格基础上继续上涨 80%~90%,2011 年进口铁矿石年均价格高达 163.84 美元 /t,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价。催生全球新增产能加快释放,铁矿石供大于需的趋势逐渐显现,致使随后几年铁矿石价格进入下降通道。
(五)废钢资源供应量快速增加
废钢是现代钢铁工业不可缺少的铁素原料,也是唯一可以大量替代铁矿石的绿色原料,是节能载能的再生资源。与用铁矿石生产 1 t 钢相比,用废钢生产 1 t 钢,可节约铁矿石 1.65 t,降低能源消耗约合 350 kg 标准煤,减少约 1.4 t 的 CO 2 排放和约3 t 的固体废物排放。
废钢可以分为自产废钢、加工废钢和折旧废钢。在我国,加工废钢和折旧废钢没有单独统计,统称为社会废钢。近年来,我国自产废钢和社会废钢回收量逐年增长,而进口废钢量受国际贸易及废钢价格影响波动较大,在 2009 年达到高峰(1.369×10 7 t)后一直下降,2017 年中国进口废钢量仅为 2.32×10 6 t。
2017年,我国炼钢消耗废钢铁总量为1.479×10 8 t,同比增加 5.781×10 7 t,增幅达 64.1% [3]。废钢单耗 为 177.8 kg/t, 同 比 提 高 66.4 kg/t, 废 钢 比 为17.78%,同比提高 6.6%。其中,转炉废钢单耗为128.2 kg/t,同比提高 56.1 kg/t;电炉废钢单耗为660.6 kg/t,同比提高 44.1 kg/t,电炉钢比为 9.3%,同比提高 2.1%。
2017 年我国炼钢废钢消耗量大幅提升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受全面取缔“地条钢”影响,废钢资源流向发生明显变化,导致废钢价格下跌,废钢替代铁矿石的成本优势突显,钢铁企业开始加大废钢铁的使用量;二是在环保的重压下,电炉炼钢作为环保生产工艺,占比持续提升,进一步加大了对废钢的需求;三是京津冀等“2+26”地区的企业大量使用废钢,以增加钢材产量。
2018 年前三季度,我国废钢铁消耗总量为1.41×10 8 t,同比增加 3.939×10 7 t,增幅达 38.9%,2018 年全年废钢铁消耗总量预计为 1.87×10 8 t;废钢单耗为 201 kg/t,同比增加 42.6 kg/t,增幅达26.9%,废钢比为 20.1%,同比增加 4.3%。统计数据表明,国内废钢铁资源产生量大幅度增加,废钢铁资源利用水平实现了新的突破,废钢比已经超过20%,提前完成“废钢铁产业‘十三五’规划”目标,废钢铁产业发展已进入重要转折期,钢铁工业大批量应用废钢铁已进入新时代。
废钢资源量通常可采用“社会钢铁蓄积量折算法”和“钢铁产品生命周期法”来预测,我国废钢资源总量预测结果见表 1。
表 1 我国废钢资源总量预测结果 ×108 t
由表 1 可见,预计到 2020 年,我国社会钢铁蓄积量将达到 1×10 10 t,废钢资源总量将达到2.1×10 8 t;到 2025 年,我国社会钢铁蓄积量将达 到 1.2×10 10 t, 废 钢 资 源 总 量 将 达 到 2.7×10 8 ~3.0×10 8 t;到 2030 年,我国社会钢铁蓄积量将达到1.3×10 10 t,废钢资源总量达到 3.3×10 8 t 以上。
二、钢铁工业发展研判
(一)全球钢铁发展判断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钢铁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 20 世纪70 年代初石油危机爆发:以西方国家为主导,钢铁产业出现了一个长周期的快速增长。在 24 年的时间内产量增长了 3.7 倍,年均增速为 5.6%。
第二个阶段是 20 世纪 70 年代初到 20 世纪末:受两次石油危机、西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苏联解体等因素影响,特别是在中国钢产量增长的支撑下,世界钢铁发展处于平台期,总体保持一个波动、低速上涨态势。在这一个 24 年里,世界粗钢产量仅仅增长了 10.4%,年均增幅只有 0.4%。
第三个阶段是 2000 年以来,中国钢铁生产消费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世界钢铁的新一轮发展,在这十多年时间里世界粗钢产量从 2000 年的 8.5×10 8 t增长到 2014 年的 1.665×10 9 t,产量翻了一番还多,年均增速为 5.3%。
2015 年全球粗钢产量为 1.62×10 9 t,同比下降 2.8%。2016 年,全球粗钢产量为 1.629×10 9 t,同 比 增 长 0.6%。2017 年, 全 球 粗 钢 产 量 为1.675×10 9 t,同比增长 5.5%。由此判断世界钢铁产业又进入了新的阶段(第四阶段),也就是新一轮的平台期,除印度以外,世界主要产钢国将迎来一个漫长的调整过程。
第四阶段的主要特点:一是绿色发展,加大低碳、循环发展研究,采用先进低碳、循环技术,必将是未来钢铁工业发展的新趋势;二是转型升级,特别是在全球钢铁产能过剩、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促进竞争力的大幅提升;三是国际产能合作,“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钢铁行业国际产能合作将为造福世界、造福人民做出重要贡献;四是钢铁产品国际贸易摩擦将呈现加剧趋势,实施贸易保护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
(二)中国钢铁消费与生产
1980—2000 年,中国的钢材消费量呈波动上升趋势;2001—2014 年,中国国内钢材消费量基本成直线快速上涨;2014 年达到历史峰值的7.02×10 8 t;但在 2015 年,中国国内钢材消费量下降至 6.64×10 8 t,同比下降 5.4%,是自 1996 年以来首次下降;2016 年,在汽车、基建和房地产的拉动下,中国钢材实际消费量为 6.73×10 8 t,同比增长 1.3%;2017 年钢材消费量达到 7.28×10 8 t,同比增长 8.2%。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 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 8.23×10 8 t,同比增长 5.6%;2015 年粗钢产量出现负增长,同比降低了 2.29%,2016 年同比降低了 2.08%,使得 2014 年成为国内粗钢产量的第一个峰值年。2017 年粗钢产量达到 8.32×10 8 t,同比增长 5.67%(上述统计数据均未包括“地条钢”产量)。
总体来看,从 2013 年开始,我国已经进入到了粗钢生产消费“峰值平台区”[4]。2013 年,中国国内第三产业开始超过第二产业,这也是各国钢铁工业到达峰值的一个重要参考值,中国在 2013 年粗钢表观消费量出现 7.63×10 8 t 一个峰值。2013 年我国粗钢人均消费达到 562 kg,超过了 15 个发达国家峰值时的平均值 545 kg/ 人。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不一样的是,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我国不会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在峰值年后出现断崖式需求衰减,而是会出现一个高位消费波动的峰值平台区间,在这个峰值平台区间内运行若干年之后才会波动下行,降至达到后工业化阶段一个新的平台区。继 2014 年出现粗钢产值峰值、2015 年和 2016 年粗钢产量下降之后,2017 年粗钢产量增加,峰值平台区的基本特征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