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业界多个范畴均有出色成就,然而其大宗商品市场的发展则相对薄弱,与纽约及伦敦等其他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比起来显得落后于人。要成为成功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关键元素之一是相关大宗商品交易所的市场容易进出、价格发现及对冲方面均可提供许多不同的解决方案。
现时香港唯一的受自律监管的大宗商品现货市场由金银业贸易场营运,金银业贸易场为其会员提供金银贸易的平台、设施及相关服务。另一方面,香港唯一的受监管的大宗商品衍生产品市场是由香港期货交易所(简称「期交所」)营运;期交所近年积极拓展产品种类,支持及促进香港的大宗商品市场发展。
2014 年至 2019 年间,期交所推出了贵金属、基本金属及黑色金属期货合约,以促进亚洲时区的大宗商品对冲及套戥活动。期交所贵金属方面,黄金期货流通量逐渐上升,2019 年 6 月又推出六只以美元及离岸人民币计价的黄金期货指数,为未来推出更多贵金属衍生产品奠定基础。
期交所基本金属产品方面,2019 年 8 月推出了六只以美元计价的伦敦金属期货小型合约,分别为铝、铜、铅、镍、锡及锌,简化了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传统基本金属合约的交易机制。与此同时,香港交易所与 LME 正就多项共同推行「伦港通」的协作计划进行建设性讨论。
香港交易所亦开始涉足黑色金属。期交所以现金结算的 TSI CFR 中国铁矿石 62%铁粉期货合约(铁矿石期货)于 2017 年 11 月开始买卖,到 2019 年产品的交投已相当不俗。香港交易所推出有关大宗商品的发展策略后,市场参与者就未来发展提出了许多意见及宝贵建议,包括在香港设立仓储服务,以便进行基本金属实物交收、调低现时黄金期货的合约单位、认可由合资格本地精炼厂制造的金条等,都是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的工作。相信金银业贸易场、期交所以及大宗商品场外交易市场之间仍有很多合作空间,以提升香港作为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中心的国际地位。
香港大宗商品市场——根基尚浅但潜力高
香港向有国际金融中心的美誉,备受全球尊崇,在金融业多个方面均有出色表现,包括:全亚洲保险公司最多、保险密度最高的地区[1];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2];近十年来新股集资额每年都跻身全球五大交易所之列[3]等。然而,一直以来侧重发展股本证券产品,却令定息产品及大宗商品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相形见绌。须知拓展市场上资产类别的宽度和深度非常重要,可减轻香港金融市场对个别金融工具(即个别市场板块)的依赖,令整体金融行业更具韧性,亦不会因个别市场板块表现失色而受到拖累。
若与定息板块相比,大宗商品板块可能更为薄弱。大宗商品交易的经济模式自成一格,有不少特有风险需要好好管理,还须用上特别技巧方可处理得当。所以,许多公司都专设独立部门处理其大宗商品交易活动,凝聚了一众擅长交易、营销、物流和风险管理等技能的精英;而这些人才汇聚的盛况,通常都可在大宗商品交易枢纽得见。
环顾全球,称得上大宗商品交易枢纽的有好几个,例如芝加哥是主要的农产品中心、伦敦是金属中心、休斯敦是能源交易中心等;亚洲方面,位处区内商品贸易路线中心点的新加坡是橡胶、铁矿石及贵金属等商品的交易枢纽。这些枢纽大都是已有数十年历史的大宗商品集散地,它们之所以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兼且「各有所长」,背后往往离不开其接近商品运输的货运路线和基建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