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份以来,黑色产业链持续围绕“粗钢产量修复”+“需求弱现实、强预期”的逻辑中。一季度,钢联口径的铁水均值仅216万吨/天,同比下滑10.8%,对应外矿需求减少1890万吨。但全国港口库存一季度环比微降,未见累库。铁矿自身基本面超预期的原因包括:1)进口矿减量。以全球海运数据推算,2022年一季度全球发货量共减少2200万吨,到中国量减少1000万吨;2)国产矿因奥运会等因素1-2月份开工持续低位,对应供应减少约500万吨;3)钢厂从极低库存状态下少量重建,大概对应铁矿库存500万吨。
★二季度铁矿库存压力仍不明显,累库周期或在下半年
根据2022年一季度海外发货量和国产矿的生产,我们对主要矿山年度发货目标进行了下调。预计主要海漂矿+国产矿供应量环比2021年减少3700万吨(样本企业)。需求方面,海外铁水在俄乌冲突持续影响后预计全年下滑4%-8%;若假设Q2-Q4国内平均铁水235万吨铁水(同比+5%),全年持续小幅降库。假设Q2-Q4全年维持230万吨铁水(同比2%),全年库存基本持平。假设Q2-Q4全年维持220万吨铁水(同比-2%),国内港口4月份依然小幅降库,5月份之后持续累库约6700万吨。但考虑一季度本身就有天气扰动,后期大概率发货量会有所回补。需要密切跟踪实时发货情况。
★矿价短期仍跟随成材矛盾,关注钢厂复产时间点
从铁矿石微观结构来看,3月份开始,随着国内钢厂利润持续在100-200元/吨低位。用以定价的PB粉等主流货源流动性已经开始明显恶化。铁矿石自身微观基本面已经开始走差,但市场更多交易整体供应端缺失的滞胀逻辑。二季度铁矿石累库仍不明显,不具备独立下跌动能。后期风险点依然关注钢厂端生产恢复后的终端需求承接能力。钢厂复产时间关注国内疫情变化。
★风险提示:
海外矿山发货变化,国内外需求变化,国内疫情拐点。
报告全文
1
2022年一季度行情回顾:钢厂复产缓慢推进,原料逐步走高
自去年12月份以来,黑色产业链持续围绕“粗钢产量修复”+“需求弱现实、强预期”的逻辑中。尽管成材终端现实需求低迷,但粗钢供应恢复迟迟未能兑现,叠加外围市场风险情绪走高,矿价跟随成材持续走强。普氏指数从去年12月份的100美金累计上涨60美金至160美金/吨。
就矿价本身基本面,超预期的点同样集中供应端。2021年年底,市场对近年铁矿供应普遍为持平观点。巴西、澳洲等少量增产对冲印度等非主流发货下滑。钢联口径的1-3月份铁水均值仅216万吨/天,同比下滑了10.8%(考虑废钢后总产量下滑13%),对应外矿需求减少1890万吨。但全国港口铁矿库存一季度环比基本持平,未见累库。
在直接需求下滑的10.8%的背景下,铁矿也未累库,潜在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点:1)进口矿减量。以全球海运数据推算,2022年一季度全球发货量共减少2200万吨,到中国量减少1000万吨;2)国产矿因奥运会等因素1-2月份开工持续低位,对应供应减少约500万吨;3)钢厂从极低库存状态少量重建,大概对应铁矿库存500万吨。
铁矿自身供应总量压力放缓,价格走势将继续跟随市场情绪和终端成材。展望二季度,绝对供需总量上,考虑澳巴发货尚未明显回升,整体供应端压力尚不激烈。需求端关注两点变化:1)粗钢生产恢复时间点,以及恢复后下游终端实际接受能力(预计4月末);2)高低品价差收窄后,对PB等主流货源的流动性压力。
2
铁水:国内高炉复产周期漫长,海外受能源扰动铁水下滑
铁水需求方面,2022一季度,国内外铁水均因不同因素制约同比下滑。国内方面,尽管终端成材需求非常羸弱,但粗钢供应也迟迟未能顺利恢复。钢联口径的1-3月份铁水均值仅216万吨/天,同比下滑了10.8%,对应外矿需求减少1890万吨(叠加废钢日耗后,一季度实际粗钢供应量下滑13.4%)。
根据钢厂检修计划推算,随着河北等主要产区疫情缓解,铁水产量预计在4月份恢复至235万吨/天。但考虑华东地区疫情尚未结束,原料废钢到货和库存同样受到疫情扰动,供应端恢复速度偏慢。国内粗钢生产恢复进程仍未结束,何时回升至235万吨/天仍需要观察疫情拐点。
海外方面,2022一季度海外铁水同样有所下滑。除中国外海漂矿进口国和地区主要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欧盟。一季度以来,欧盟地区能源紧张影响工业生产、日韩下游汽车厂缺芯片停产,随后3月开始的俄乌冲突,均持续冲击海外高炉生产。以1-2月份这部分国家和地区铁水量和3月乌克兰生产缺失量计算,2022一季度日韩、中国台湾和欧盟铁水产量累计同比下降约8%,即420万吨,对应铁矿石需求量减少约700万吨。海外后期铁水恢复量受制于海外能源和俄乌冲突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