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产业结构正经历新一轮调整与优化升级,中国对众多矿产品需求的增速明显下滑,有的甚至出现需求总量下降。受此影响,全球矿业已连续多年呈现出下行态势,有的矿种,如金、银、铝、铅、锌价格,已接近或达到其平均生产成本;另一些矿种,如铜、镍、锡价格,则继续下行,震幅仍然较大。
作为行业晴雨表的固定投资也在继续下降。数据显示,2015年1-6月全国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5261亿元,同比下降7.7%,降幅收窄1.4个百分点。此外,与采矿业相关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幅略有收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降幅扩大,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增幅扩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下,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的现实,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依托其他新的经济体来实现自身的经济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
然而,在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期转入中速增长期的“换挡”期间,却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能担当起对矿产资源刚性需求旺盛的重任。全球经济增速结构性放缓,美国经济仍在复苏调整,欧元区和东南亚经济也面临动荡风险。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导致全球矿业行业的持续走冷,未出现好转迹象。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受整体经济形势周期性波动、下行压力影响。这是一种内在规律,难以改变。二是矿产品产能过剩、供过于求所致。前些年的矿产品价格高涨,导致众多矿山扩能扩产,产能释放与需求冲高后下降导致供过于求。三是人为因素影响。市场经济某种程度上也是“信心经济”,信心不足、预期悲观往往带来市场上供需的虚假信息,造成市场的大幅波动。
中国矿业产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加强,后发优势较明显。2015-2016年间,中国矿业竞争力逐步增强,在资源、矿业投入、关联产业上都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但是矿业市场占有率、矿业环境保护及政策支持力度有下降的趋势。在资源禀赋与生产要素两个重要因素的引导下,中国矿业产业将会取得较快的发展,并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将能够具备更加明显的优势。
中国矿业产业发展三大优势突出。首先,中国具备较多的矿产资源丰裕区域,这些区域为矿业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其次,国家持续增加地质勘探投入,地质勘探技术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已成为矿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再次,矿业关联产业的稳定发展,将会进一步刺激市场对矿产品的需求,而使得矿业产业有效地发挥其优势。
中国矿业产业发展三大劣势有待于处理。中国矿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在政策支持力度、矿业产业聚集、矿业环境保护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
针对中国矿业产业发展中的三大优势和三个劣势,结合全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全方位开放战略、实施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国家、地方政府以及企业三个主体角度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提升和优化中国的矿业产业竞争力。
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出台促进矿产勘查的相关政策。关键在于坚持推进矿产资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的关键性作用。首先,需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让企业成为推动矿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次,进一步明晰能源资源的产权关系,加快地勘单位改革,借鉴国际经验制定矿产勘查财税补贴制度;再次,根据矿产业内部各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前制定应对策略,促进各行业的优化升级,应对各行业产业顶点的到来;最后,需要建立真正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提升民营矿业企业的地位,打造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矿业公司,增强中国矿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进一步提升矿产业的聚集水平,提高本领域企业的集中度。矿业企业集中度的提高将不仅给企业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总量的增加,而更重要的是会带动辅助产业的发展。因而不仅能创造大规模的外部经济,而且还会提高矿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其生产成本。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对环境的破坏。矿产企业对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诱发次生地质灾害,从而严重阻碍矿区及周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大力支持企业和公司建设绿色和谐矿山。在最大限度地减少采选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同时,加强矿山环境治理,美化矿区环境,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三废”排放。